
中國金融開放:感知政策的溫度
徐奇淵 等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1.8
作者簡介:
徐奇淵,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宏觀經濟和國際經濟政策,重點研究內容包括∶中國宏觀經濟、中美經貿沖突和全球產業鏈重塑、中國金融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博士學位論文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稱號。2016年入選中組部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曾獲浦山政策研究獎,獲得中國社科院優秀信息對策獎一等獎二次、三等獎八次,被評為2016年至2020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先進個人。
內容簡介:
不論是金融改革還是金融開放,初心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疫情仍然存在不確定性、中美關系緊張。在此背景下,金融開放是加深中國與全球經濟互動、加強新形勢下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開放的步伐很快,但在華外資機構仍面臨不少操作性問題,對金融業開放的訴求依然較多。這表明中國金融開放的政策努力與外資機構的獲得感之間仍有一定的溫差。金融開放最終服務于國內經濟發展,但其最直接地還是服務于外資金融機構。
我們的這項研究通過線上問卷、對話訪談、文本分析對外資機構的訴求進行整理。同時也對國內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進行會談和求證,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中國金融開放當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然后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提出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希望本書能夠為關注金融開放的理論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參考。
本書為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課題《中國金融開放觀察∶政府與市場的感知差異》的研究成果。
目錄
導 論
第一章 中國推動金融開放的政策努力
第一節 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金融開放的 重要背景
第二節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穩步推進背景下的中國金融開放
第三節 資本金融賬戶開放視角下的中國金融開放及其審視
第四節 國際機構對中國金融開放進程的評價
附錄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涉及金融監管相關條款
第二章 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的新機遇、老問題
第一節 金融開放加快,外資銀行迎來新發展
第二節 負債業務:存款來源約束下的多元化
第三節 資產業務:個人業務受限背景下的多元化
第四節 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貢獻較大
第五節 為什么外資銀行 “越小越不行”?
第三章 外資基金發展好于外資證券公司
第一節 證券基金業對外開放進展顯著,但仍有很大空間
第二節 外資基金發展快于券商,不過整體業務仍有待發展
第三節 證券和基金業對外資開放仍然面臨的問題
第四章 外資機構在證券市場的二級市場成為重要參與者
第一節 證券市場對外開放步伐較快、取得顯著成效
第二節 外資在股票市場持股占比顯著增加
第三節 外資已經是中國債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第四節 債券市場可成為下一步證券市場開放的重要方向
第五章 外資訴求:開放措施不公平還是外資水土不服?
第一節 外資機構共同訴求集中于業務準入和日常經營
第二節 歐美日外資金融機構訴求的各自特點
第三節 三家商會訴求的共同點和差異性總結
附錄 5-1 三大商會關于 “國際最佳實踐 /國際慣例”類訴求的總結
附錄 5-2 三大商會關于 “落實”類訴求的總結
第六章 對歐美日三大商會金融機構的調查與訪談
第一節 外資機構認為金融開放有改善,但仍面臨較多挑戰
第二節 中美博弈背景下外資機構對中國市場的觀察
第三節 外資機構對中國六項金融開放政策的效果評估
第四節 外資機構眼中的東亞金融中心格局:未來十年的展望
附錄 6-1 調查問卷:中英文版
第七章 金融開放如何實現初心?
第一節 金融開放的初心和金融風險
第二節 外資機構對中國金融開放的總體評估
第三節 外資機構的中國業務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第四節 中國金融開放怎么做?
序言
不論是金融改革還是金融開放,其初心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實體經濟,從而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疫情仍然存在不確定性,中美關系緊張。在此背景下,金融開放是加深中國與全球經濟互動、塑造新形勢下的各國經濟相互依存關系的重要渠道。當然,中國的金融市場、金融監管體系發展不成熟,如果金融市場開放走得過快,特別是資本金融賬戶開放過快,可能給國內金融穩定帶來較大挑戰。推動國內金融改革、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和監管體系,這是保障金融開放行穩致遠的前提條件。
從外資金融機構角度來看,近年來這些機構感受到了中國金融開放的機遇。但是同時,外資機構也認為中國業務仍然面臨著較大挑戰。2020年10月24日的外灘金融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指出,“盡管我國金融業開放的步伐很快,但外資……仍需申請諸多許可,面臨不少操作性問題,對金融業開放的訴求依然較多”。這表明,中國金融開放的政策努力與外資機構的獲得感之間仍有一定的溫差。
不過我們研究團隊也深知,國內外關于中國金融開放的研究已然汗牛充棟,而且已經有了不少標志性的研究。因此,我們從一開始就另辟視角,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對話、文本分析,對外資金融機構的訴求進行整理和交叉分析,同時也對國內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進行了扎實的調研,從不同視角觀察、理解中國金融開放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2020年2月,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立項《中國金融開放觀察:政府與市場的感知差異》課題研究。我們的問卷調查,也得到了中國歐盟商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大力支持。通過上述三家機構,課題組對其會員單位進行了匿名方式的問卷調查。其中,日本、美國、歐盟商會反饋問卷分別為7份、9份、14份,共計30份。其次,我們還對外資機構訴求進行文本研究。2018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歐盟商會、中國美國商會、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均發布了年度報告。我們就其關于中國金融開放方面的訴求進行了文本分析。我們團隊還組織了13場次的訪談和對話,覆蓋了歐、美、日在華最有代表性的頭部金融機構,國內相關的監管部門以及部分內資金融機構。每次訪談對話都很有收獲,這使得我們對問卷、商會年報中的觀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金融開放最終服務于國內經濟發展,但其最直接地還是服務于外資金融機構。因此,外資機構的視角不容忽視。我們的這項研究特別關注外資機構的獲得感,努力傾聽外資商會、外資金融機構的訴求,同時也通過中資機構、監管部門對外資機構的主張和觀點進行求證,然后對照我國金融開放的進程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提出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正是因為這樣的研究范式,我們的研究過程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外資機構和監管部門、中資機構的溝通。一方面我們把外資機構的訴求更加全面、定量地呈現了出來,同時我們也將監管部門的邏輯、中國金融開放政策的思路反饋給了外資機構。還記得我們課題的中期評審會在一個工作日的晚上7點開始,參加討論的各方濟濟一堂,原定9點結束的會議持續到10點20分左右,結束的時候還是意猶未盡??梢娺@方面的選題具有重要價值、各方對此高度關注,需要我們大家來共同關注、深入研究、充分交流。2020年10月,這項課題成果在上海的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正式發布。之后,研究成果在國內、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根據各個渠道的反饋以及預評審、中期評審的建議,我們最終形成了這本書的定稿。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七章:第一章介紹了中國推動金融開放的政策努力。第二章介紹了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的新機遇、老問題。第三章,介紹了證券基金行業中,外資機構的經營表現。第四章從資本市場開放的角度,介紹了外資機構在證券市場二級市場業務的發展明顯強于一級市場。第五章基于美歐日三大商會年度報告的文本分析,對外資訴求進行了梳理。第六章,基于訪談和調查,對歐美日三大商會金融機構的訴求進行了分析。第七章,從實現初心的視角,對我國的金融開放、金融改革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最后要感謝我們的研究團隊,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這項研究成果終于問世。在此過程中,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的所有助理都深入參與了這項研究,我想他們都有比較大的收獲。該項研究的分工如下:導論由徐奇淵完成。第一章由熊愛宗帶領張佳佳、楊悅珉完成,韓冰也參與了部分工作。第二章由楊盼盼指導鐘益、劉禹完成。第三、四章由鄭聯盛指導朱鶴、祝修業、鄧揚眉完成。第五、六章由徐奇淵指導楊悅珉、張佳佳完成。第七章由徐奇淵完成。此外,作為項目研究的負責人,徐奇淵主持了研究框架的設計、報告的成書、統稿、校對工作。同時也要感謝論壇會議部的同事積極組織會議,以及國際交流合作部的同事主動幫忙聯系在華外資金融機構。
這項研究涉及問卷調查、訪談對話和文本分析,尤其是和外資商會、外資機構的協調牽涉頭緒較多,研究推進的進程一度不及預期,作為項目的負責人我也曾經焦慮過。所幸經過努力,最后呈現出來的成果還是比較讓人滿意。在可見的未來,中國的金融開放還在繼續推進當中,這方面的研究也不會停止。希望本書能為中國金融開放的研究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文獻基礎,為后續的理論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啟發和借鑒。
徐奇淵
2021年6月20日